覆盖在瓷器表面的玻璃层,称为釉。
釉层除了能让瓷器细腻、坚固、防污、防腐之外,还有一个重要的功能:赋予瓷器五彩斑斓的颜色,是为釉色。
釉色一直是装饰瓷器的主要手段,在长达2000多年的制瓷史中,为了不断提高瓷器的颜值,中国人解锁了数不清的颜色:青、白、黑、绿、黄、红、蓝、紫……
今天,宝哥哥就带大家走近瓷器的彩色世界,看看这些绚丽的釉色是怎么形成的。
釉是什么?
不同釉料的烧成温度是不一样的,以1250度为界限,可以分为高温釉(1250—1400度)和低温釉(700—1250度)。
按照一般思路来讲,温度越高、烧制难度越大,釉的诞生顺序应该是先低温后高温。
然而结果恰好相反。
出现最早的,恰恰是在我们看来高难度的高温釉。中国诞生最早的瓷器——原始青瓷,已经是高温釉瓷器,其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。
原始瓷青釉划花双系罐 西汉 故宫博物院藏
为什么会这样?
这就不得不说到釉料的组成了,釉料的主要成分有三种:
釉基
釉层的玻璃质感来源于釉基,其成分大多为石英,是釉料最基本的组成部分。
着色剂
釉色的来源,则是各种金属元素,称为着色剂。
助熔剂
石英的的熔点是1750度,远高于瓷器的烧制温度(通常为1200—1400度),所以光有釉基和着色剂还不够,不然瓷器烧成的时候,釉料都还没烧熔呢。
想要让石英在窑炉中熔化,最终形成瓷器表面的釉层,就得降低石英的熔点。而釉料中起到这个作用的成分,被称为助熔剂。
最早被发现的助熔剂是随处可见的草木灰,商周时期已经在使用,后来又逐渐扩展到石灰、石灰碱等。
草木灰、石灰的加入,把釉料中石英的熔点降低到了1400度以下,但仍然在1250度以上,于是,高温釉就诞生了。
高温釉
助熔剂决定了釉的烧成温度,而着色剂决定了釉的颜色。
高温釉的颜色最为丰富,青、黑、白、黄、红、蓝、绿,几乎无所不包。
青 着色剂:铁
作为最早出现的釉色,青瓷统治了瓷器界相当长的时间,一直到唐代,都占据着制瓷业的半壁江山。
历史上著名的青瓷有越窑的秘色瓷,龙泉窑的粉青、梅子青,汝窑天青,以及景德镇影青瓷等。
龙泉窑青釉荷叶形盖瓷罐(梅子青) 南宋 故宫博物院藏
汝窑天青釉弦纹尊 朱文立 宝库匠心馆藏
黑 着色剂:铁
黑釉和青釉一样,以铁为着色剂,两者的区别在于青瓷釉料中铁的含量在1%—3%,而黑瓷则在4%以上。
正是由于这个原因,在青瓷诞生不久之后的东汉时期,浙江德清窑已经烧出黑釉瓷。大名鼎鼎的建盏,以及清康熙时期的乌金釉,是黑釉瓷的代表。
建窑黑釉兔毫盏 宋 故宫博物院藏
乌金釉描金山水纹笔筒 清康熙 故宫博物院藏
白 着色剂:铁
当釉料中铁的含量降低到1%以下,白瓷就诞生了。南北朝时期已经能够烧制出成熟的白釉瓷,到唐代时,白瓷已经和青瓷分庭抗礼,形成南青北白的局面。
唐宋名窑邢窑、定窑都以烧制白瓷闻名,明清时期景德镇的卵白、甜白,以及德化窑的象牙白都是白釉瓷中的精品。
德化窑白釉观音坐像 明 故宫博物院藏
定窑梅花口刻花瓶 陈文增 宝库匠心馆藏
黄 着色剂:铁
高温黄釉最早见于唐代寿州窑,明清时期则以鳝鱼黄釉为代表。
寿州窑黄釉枕 唐 安徽博物院藏
鳝鱼黄釉钵 清雍正 故宫博物院藏
早在唐代时,长沙窑已经以铜为着色剂,烧制出了红釉瓷。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的钧窑,也以铜红窑变釉著称,称为钧红。
但真正纯正、稳定的红釉是明初创烧的鲜红,此后明清两代又陆续烧制出了祭红、郎窑红、豇豆红等名品。
鲜红釉印花云龙纹高足碗 明永乐 故宫博物院藏
豇豆红釉莱菔瓶 清康熙 故宫博物院藏
蓝 着色剂:钴
元代时,利用从波斯带回的钴原料作着色剂,第一次烧制出了稳定匀净的高温蓝釉瓷。
明清时期,高温蓝釉进一步发展,比较著名的有明代的霁蓝釉、回青釉,以及清康熙时期的天蓝釉。
祭蓝釉梅瓶 明嘉靖 故宫博物院藏
天蓝釉双龙耳瓶 清雍正 故宫博物院藏
绿 着色剂:铜
最早烧制高温绿釉瓷的是宋代的广西容县窑。但高温绿釉的发展一直不怎么繁盛,真正被人熟知的,只有清代的郎窑绿。
容县窑绿釉印花缠枝菊纹盏 宋
绿哥釉(郎窑绿)小橄榄瓶 清雍正 故宫博物院藏
低温
低温釉的助熔剂有两种:
汉代时,人们利用铅为助熔剂,把釉料中石英的烧成温度降低到700—900度,俗称低温铅釉。
到了宋代,又出现了以硝石(氧化钾)为助熔剂的釉料,烧成温度在1000度左右(严格说来属于中温釉)。
不过无论哪种,烧制温度都远低于瓷器的烧成温度,因此低温釉的烧制方法是先烧成不挂釉的瓷器素胎,之后上釉入窑二次烧成。
低温釉的颜色没有高温釉那么丰富,但也包括了绿、黄、蓝、红、紫五种色调。
绿 着色剂:铜
绿色是低温铅釉最初的颜色,早在汉代就已经广泛使用。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,低温绿釉都被施在陶器上,充当陪葬用的明器。
到清康熙时,低温绿釉彩迎来烧制的全盛期,出现了瓜皮绿、松石绿、秋葵绿、葱心绿、湖水绿等众多代表釉色。
秋葵绿釉如意耳瓶 清雍正 故宫博物院藏
松石绿釉凸印夔凤牡丹纹梅瓶 清乾隆 故宫博物院藏
黄 着色剂:铁、锑
以铁为着色剂的低温铅黄釉,和铅绿釉相伴相生,汉代时已经广泛应用在陶器上。
到明初时,景德镇官窑终于烧制出了成熟的低温黄釉瓷,称为浇黄。
浇黄釉暗划云鹤纹碗 清雍正故宫博物院藏
清雍正时,又以锑为着色剂烧制出了十分艳丽的黄色,由于其釉色比浇黄釉更为浅淡,所以得名淡黄。
淡黄釉瓶 清雍正 故宫博物院藏
蓝 着色剂:钴、铜
最早的蓝釉以钴为着色剂,出现在陶器——著名的唐三彩上。
宋代的时候,出现了真正的低温蓝釉瓷器——以铜为着色剂的孔雀绿釉。孔雀绿虽然名为绿,但从颜色上看,其实是蓝色系。
孔雀绿釉凸花纹尊 清雍正 故宫博物院藏
孔雀蓝釉碗 明嘉靖 故宫博物院藏
红 着色剂:铁、金
明嘉靖时,高温铜红釉烧造技术失传,于是以铁为着色剂烧制成低温矾红釉。
矾红釉梨式执壶 明嘉靖 故宫博物院藏
大约在清康熙时,受西洋珐琅工艺影响,又以黄金为着色剂烧制成低温胭脂釉,也称“洋红”,有胭脂水釉、胭脂紫釉、胭脂红釉、淡粉釉等数个品种。
胭脂紫釉菊瓣盘 清雍正 故宫博物院藏
胭脂红釉灯笼尊 清乾隆 故宫博物院藏
淡粉釉瓶 清雍正 故宫博物院藏
紫 着色剂:锰
明代时,以锰为着色剂经800~850°C低温烧成紫色瓷器,称为茄皮紫。根据色调深浅,又有深、浅茄皮紫之分,于清代康熙时开始大量生产。
茄皮紫暗石榴花纹盘 清康熙 故宫博物院藏
茄皮紫釉暗刻云龙纹盘 清顺治 故宫博物院藏
相比较而言,虽然色调差别不是很大,但高温釉经过1250度以上的高温煅烧,光若流油,有很强的玻璃质感;而低温釉硬度较低,容易出现划痕,且化学稳定性差,容易被水分和气体侵蚀。